普通农作物成“网红”,电子商务“拼”出扶贫新路径
2019-06-30 17:25:06
  • 0
  • 0
  • 0
  • 0

一种有别于传统电商的“拼购”新模式,让一种从国外引进才十多年的农作物摇身成为“网红”水果,但这又并非是简单的流量造“网红”的模式复制,其已然创造出一种助农扶贫的新路径。

近日,在上海、云南两地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拼多多这一创新的扶贫助农模式“多多农园”落户云南文山。在拼多多的引领下,雪莲果风靡一二线城市,带动云南地区大面积种植,于2018年底突破9万亩。而未来5年内,拼多多将打造1000个“多多农园”项目,实现消费端“最后一公里”直连原产地“最初一公里”。

“拼”出来的产业

雪莲果原产于南美安第斯山脉,和土豆同源。因为淀粉含量低、热量低,雪莲果在物资匮乏年代不受重视,直到肥胖成为世界性问题时才得以翻身。

云南是中国大陆最早种植雪莲果的地区之一。2004年,云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专家李文昌从国际引入了一批雪莲果品种,并推广至昆明周边郊县。

激增的产量很快超过市场的需求,雪莲果开始失重下坠。只有两广、福建地区的消费者才对雪莲果有需求,而且大多数只用来煲汤,市场规模其实很有限。

2016年底,一支团队来到云南文山,看到了遗落在田间地头雪莲果,并且判断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市场价值:“雪莲果香脆可口,富含低聚果糖(FOS)和酚酸,具有肠道调节和帮助减肥的功效,更合理的方式是直接食用而非煲汤。”

拼多多团队开始培育当地新农人,并开拓雪莲果上行路线。一年后,从文山到会泽、从宣威到蒙自……云南的雪莲果大面积脱销。

2018年,雪莲果需求量加大,从群山出发的新鲜雪莲果,被送至全国的写字楼和小区,成为4.43亿消费者的盘中餐点。在拼多多平台上,这一曾经藏于深山的水果,成了款款10万+的爆款。

显然,当需求侧的聚集效应达到一定规模时,可以推动供给侧发生很多变化。

2018年,仅拼多多售出超过3600万斤雪莲果,带动云南雪莲果种植面积由2016年底的6万亩,激增至2018年底的超过9万亩。电商平台销售的多为体积大、品相好的雪莲果,即便如此,拼多多单平台的销量,依旧占据云南雪莲果整体产量超过20%。

“优质雪莲果供不应求,农民扩种的趋势非常明显。”云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专家李文昌表示。

“新农商”模式让脱贫可期

雪莲果只是新电商模式中一个特殊案例,巨大的增量市场引发收购商蜂拥而至,即便是拼多多的订单中,平台一手培养的新农人,也仅占很小的比例。

收购商和农户之间开始了市场博弈,后者无疑处于下风。

农民出地、出劳动力,几乎贯穿了送上物流车的全部过程,而且雪莲果是直接送到消费者手里,为什么站在田边的收购商,分配占比超过农户?

在引入雪莲果的李文昌看来,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不是利益分配,而是粗放式经营所致的亩产值下降。基于此,在上海、云南两地政府的指导下,拼多多开始探索当地产销一体化的“新农商”体系构建。

“新农商”机制是以档卡户为集合的合作社为主体,建立农货上行和品牌培育新模式,也是“多多农园”最大的挑战。该模式中,拼多多提供资金、技术和渠道支持,大规模培育本土青年成为“新农人”带头人,后者按合约持有分红权限,剩余利益全部归属档卡户。

通过“新农商”机制,拼多多将重点探索如何让农人变农商,让农村有现代化企业。只有让农户成为产销加工一体化的主体,才能实现人才乡土化、产业持久化、利益农户化。

今年6月,文山州丘北县腻脚乡新农商公司正式成立,4个贫困村141位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首批签约新农商。雪莲果新苗一簇簇地破土而出,新农商公司也正加紧落实品牌与店铺名称,将在包括拼多多在内的多个电商平台展开运营。

可以说,雪莲果的兴起印证了农业增量市场的潜力,而“多多农园”模式的相关实践,不仅为中国农业模式的探索提出新的方向,同时也为更广阔的农村扶贫趟出了一条新路径。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