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大考,科技孵化器如何突围和升级?
2020-04-07 11:41:46
  • 0
  • 0
  • 1
  • 0

文/史诗

一直以来,孵化器(包括众创空间)作为承载众多中小微企业与创业者的载体,也承担着科技创新和促进就业的双重职责。

然而今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给孵化器带来不小的一击。同时,这场“战疫”也成为检验孵化器科研孵化能力的一次“大考”。

创孵研究机构“韵网”最近对744家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孵化器调查显示:近一半运营资金维持不到三个月,孵化器行业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生存危机。

孵化之困

据公开资料显示,大多数孵化器受到创新创业整体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孵化器运营收入下降、经营活动大幅减少,生存压力增加。

在疫情期间,最直接的影响是不少孵化器本身的正常经营困难重重,租金收入减少。加之近两年一直存在的“入驻率下降”等突出问题,可以预测,今年孵化载体的经营或将更加艰难。

“疫情之下普遍存在市场需求明显下降或后延、订单锐减收入下降、现金流吃紧、上下游复工难等困难,而且,这种困难已经开始上下游传导,从国内蔓延到国际业务。”创客总部合伙人陈荣根告诉记者。

根据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对995家中小企业的联合调研,85%的受访企业表示受疫情影响账上现金不足维持3个月生存需要。

在孵企业方面,由于大部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规模偏小,且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抗风险能力较弱。同时,大部分在孵企业面临较大的租金及员工成本支出压力,而创业项目、技术研发等创业活动基本停止,孵化绩效降低。

陈荣根表示,已有小部分企业在考虑裁员、减少办公面积等降低成本的措施,部分企业已经采取减薪等降成本求生存措施。“如果这样的情况再延续3个月,裁员、现金流短缺导致企业关门等现象会非常严重。”

此外,当下的融资问题也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老大难”。据了解,北航天汇孵化器已经收到园区内50余家企业的债权融资需求,在反馈给银行和担保机构后,签约情况并不理想。

北航天汇孵化器总经理曹伟伟告诉记者,“一方面,目前各大银行、担保机构出台的防疫金融产品支持范围局限于参与疫情防控的企业,而其他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也很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债权融资审核前置条件多、流程长,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处于产品研发、市场探索阶段,暂无法较为快速便捷地获得资金支持。”

政策之声

近期,国家层面正式发声帮扶措施。

3月21日,科技部印发《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加大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引导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第三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改革科技金融银行贷款单一评价体系,固定资产不再成为主要形式的信用抵押物,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到缓解。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和寻找社会风险投资,缺少其他形式的融资渠道,导致这类企业在融资时可选择的方式较少。针对融资渠道短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探索出了以关联企业从产业链核心龙头企业获得的应收账款为质押的融资服务,贷款、保险、财政风险补偿捆绑的专利权质押融资服务,以协商估值、坏账分担为核心的中小企业商标质押贷款模式等一批新模式,丰富拓展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和路径,改变了企业融资渠道少的困境。

此外,科技部火炬中心印发《关于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为各类科技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的通知》,提出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对在孵企业适当减免租金。

通知还提出,各地科技管理部门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的财政支持,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对在孵企业适当减免办公承租、实验、科研和生产用房的租金。

从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数据来看,截至3月24日,2020年全国创业孵化机构为在孵企业减免房租总金额达到21.1亿元人民币,创业孵化机构获得各类政策补贴资金达2.9亿元人民币。

科技之力

除了政策“保驾护航”,一方面,孵化器应积极调整帮扶策略,为在孵企业提供更有科技含量的服务;另一方面,在孵企业更要提高自身的科技能力应对突发状况。

“一天就拨打了4万个电话,大大减轻了社区网格的工作量”,这是万蚓科技的“疫情语音卫士”收获的好评。“疫情语音卫士”是清华科技园启迪之星孵化网络推荐的抗疫产品之一。在上海基地发布对接需求之后,它在多家基地和启迪产业板块的协同助力下迅速落地,无偿提供给一线单位进行疫情跟踪、流动人口核查和防疫知识传播。短短十天内,已和超过30家单位建立合作,上线了十几个项目,平均受理通知电话日均超过100万人次。

为解决企业复工复产的难题,启迪之星联合近百家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星空计划”,从创业培训、融资对接、企业服务、产品营销等方面赋能小微企业。自发布以来,“星空计划”已助力百余企业复产并积极为小微企业的科创产品搭建展示平台,希望在疫情过后持续助力企业发展。目前,累计有30余家小微企业在对接之后取得实质性进展。

北航天汇孵化器也及时出台相关政策,累计为在孵的200余家中小微企业减免房租近百万元。

在多元化工作支持方面,北航天汇启动了“汇•创云”公共服务平台,为在孵企业提供一系列基础服务。

“通过数字化、精准化的管理和服务,我们开展了政策解读、工商财税、人力资源、法律咨询等直播课程培训。从2月18日复工以来,共组织线上直播课程13场,覆盖企业1000余家/次,一对一线上问诊企业近百家,免费帮助园区30余家在孵企业申报科技型小微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研发补贴等政府资金与资质。”曹伟伟称。

针对企业的研发需求,北航天汇还充分发挥北航科研资源优势,利用“汇•创实验室”搭建的技术成果快速反应通道,积极联系近10家高校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帮助企业找实验室、找仪器、找导师,叠加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创新券政策,为企业开展申报辅导、项目推荐等服务。

关键时刻,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也积极“自救”。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能力是广大中小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实现转型发展的制胜法宝。

“短期来说,基于核心技术开发抗疫产业链产品,或者优化产品提升在线产品或服务能力,既能很好地应对疫情,也能促进业务发展。”陈荣根向记者介绍了创客总部的情况,比如和缓医疗参与共建政府的北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线上医生咨询平台;知识图谱和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联合开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智能知识问答智能助手;生产AI多人体温快速检测产品的利卓创新、生产红外远程测温产品的小眼探索、提供肺部AI影像诊疗系统的医准智能、博云视觉研发的“智慧社区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平台”等业务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发展之策

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把稳就业放在首位,要发挥“双创”积极作用,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孵化器等发展。

这意味着,随着政府各项支持双创发展政策陆续出台,孵化器将在疫情结束后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会是关键。

在这次轰轰烈烈的抗疫之余,创孵人应该在逆境中认真思考,如何走好孵化平台未来的产业升级之路。

对此,北京高精尖科技开发院院长汪斌近日撰文指出,要做好科技孵化,“资源”是关键。丰富的产学研资源,可为成果孵化提供最适宜的温度和土壤。

除了政府“给补贴”、“搭平台”、“促融通”之外,孵化器本身应该摆脱以场租为主的孵化运营模式,应当进一步向“小而美”或“专而精”靠近。

陈荣根表示,“这几年政府主管部门一直在提倡、推动创业孵化机构升级。创客总部几经探索定位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硬科技孵化器,聚焦人工智能和医疗健康,既推动前沿技术落地应用推广,同时为产业引入新技术助力转型升级。这次疫情是大环境的一种倒逼,进一步促使我们努力提供专业的服务。”

受疫情影响,大部分企业正在或者计划加速业务线上化、数字化、协同化的进程,传统孵化载体的服务由“线下”向“线上”转型是一个可遇见的趋势。

“科技园区、孵化载体本身肩负‘服务、赋能’的职责,我认为云端孵化是孵化器下一步要走的路。”曹伟伟表示,常规的孵化服务,例如投融资、政策、法律、知识产权、培训以及产业研究和资源对接,其实是一个个具有共性标签的样本,初创企业的孵化成长之路本质上也是多源数据整合、多通道资源对接的复合型孵化过程;随着技术的发展,深入理解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下企业用户的场景和需求,构建以企业画像为核心、企业需求为画像填充的完整孵化服务及咨询过程将成为一个孵化器的必备技能。

此外,疫情带也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加快建设民生科技相关专业孵化器尤为重要。例如,政府可以更多地聚焦高精尖产业的垂直、细分领域,支持孵化器引进专业人士,拥有专业化、职业化的运营团队,鼓励孵化器建设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更多精细化的服务。

汪斌谈到,在科技孵化过程中,“资本”始终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先关系到“好苗子”能否存活、后关系到企业“蛋糕”能否做大。“专业的孵化器一来在企业初期能投入一笔小钱,解决燃眉之急,二来凭借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为企业快速扩张时对接大资本。”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